静等增量资金价值_增量净现值比选法的评价准则是什么
1.2018年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10)
2.什么是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灾毁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评价
4.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5.经济与管理类的论文
2018年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10)
1.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为12000元,当年完工投产,有效期3年,每年可获得现金净流量4600元,则该项目内含报酬率为?(A)。
A.7.33%B.7.68%C.8.32%D.6.68%
解析原始投资=每年现金净流量×年金现值系数。
则: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每年现金净流量
(P/A,i,3)=12000÷4600=2.6087
查表与2.6087接近的现值系数,2.6243和2.5771分别指向7%和8%,用插值法确定该项目内含报酬率=7%+=7.33%。
2.计量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时,一般不需要考虑方案(D)。
A.未来成本B.差额成本C.有关的重置成本D.不可避免成本
解析增量现金流是指用或拒绝一个项目现金流的增加额,所以与决策无关的成本不需要考虑,不可避免成本属于决策的非相关成本。
3.一个公司“当期的营业性现金净流入量等于当期的净利润加折旧之和”,就意味着(D)。
A.该公司不会发生偿债危机
B.该公司当期没有分配股利
C.该公司当期的营业收入都是现金收入
D.该公司当期的营业成本与费用除折旧外都是付现费用
解析营业性现金净流入量=净利润+非付现成本,如果只写净利润加折旧,说明只有折旧是非付现成本。
4.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用A种零件。如果自制,该企业有厂房设备;但若外购,厂房设备可出租,并每年可获租金收入8000元。企业在自制与外购之间选择时,应(C)。
A.以8000元作为外购的年机会成本予以考虑
B.以8000元作为外购的年未来成本予以考虑
C.以8000元作为自制的年机会成本予以考虑
D.以8000元作为自制的年沉没成本不予以考虑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相关现金流量的确定,要求考生对此要灵活掌握。为了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进行判断时,应注意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要考虑机会成本、要考虑投资方案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影响、要考虑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在确定投资方案的相关的现金流量时,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企业总现金流量因此发生的变动。本题若选择自制,则现有厂房设备丢失了出租机会,因此租金收入是自制的机会成本。
5.某公司拟新建一车间用以生产受市场欢迎的甲产品,据预测甲产品投产后每年可创造100万元的收入;但公司原生产的A产品会因此受到影响,使其年收入由原来的200万元降低到180万元。则与新建车间相关的现金流量为(B)万元。
A.100B.80C.20D.120
6.企业在分析投资方案时,有关所得税率的数据应根据(C)来确定。
A.过去若干年的平均税率B.当前的税率
C.未来可能的税率D.全国的平均税率
7.一般情况下,使某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折现率(B)。
A.一定小于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B.一定大于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C.一定等于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D.一定使现值指数大于1
8.在内含报酬率法下,如果投资是在期初一次投入,且各年现金流入量相等,那么(B)。
A.计算内含报酬率所用的年金现值系数与原始投资额成反比
B.计算内含报酬率所用的年金现值系数与原始投资额成正比
C.计算内含报酬率所用的年金现值系数与原始投资额成无关
D.计算内含报酬率所用的年金现值系数等于原始投资额
解析在原始投资额一次性投入,且各年现金流入量相等的情况下,下列等式是成立的,即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流入量×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越大,年金现值系数越大,二者成正比。
9.某公司购入一批价值20万元的专用材料,因规格不符无法投入使用,拟以15万元变价处理,并已找到购买单位。此时,技术部门完成一项新品开发,并准备支出50万元购入设备当年投产。经化验,上述专用材料完全符合新产品使用,故不再对外处理,可使企业避免损失5万元,并且不需要再为新项目垫支流动资金。因此,若不考虑所得税影响的话,在评价该项目时第一年的现金流出应为(A)万元
A.65B.50C.70D.15
解析专用材料应以其变现值15万元考虑,所以项目第一年的现金流出=50+15=65(万元)。
10.当贴现率为10%时,某项目的净现值为500元,则说明该项目的内含报酬率(A)。
A.高于10%B.低于10%C.等于10%D.无法界定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折现率与净现值的关系。折现率与净现值呈反向变化,所以当折现率为10%时,某项目的净现值为500元大于零,要想使净现值向等于零靠近(此时的折现率为内含报酬率),即降低净现值,需进一步提高折现率,故知该项目的内含报酬率高于10%。
11.下列关于评价投资项目的静态回收期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它忽略了资金时间价值
B.它需要一个主观上确定的最长的可接受回收期作为评价依据
C.它不能测度项目的盈利性
D.它不能测度项目的流动性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静态投资回收期的特点。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期越短,方案越优。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用投资引起的现金净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来衡量的,由于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的现金流量,所以,它不能测度项目的盈利性,只能测度项目的流动性。
12.在现金流量估算中,以营业收入替代经营性现金流入基于的定是(A)。
A.在正常经营年度内每期发生的赊销额与回收的应收账款大体相同
B.经营期与折旧期一致
C.营业成本全部为付现成本
D.没有其他现金流入量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以营业收入替代经营性现金流入的原因。营业收入的估算,应按照项目在经营期内有关产品(产出物)的各年预计单价(不含增值税)和预测销售量进行估算。作为经营期现金流入量的主要项目,本应按当期现销收入额与回收以前期应收账款的合计数确认。但为简化核算,可定正常经营年度内每期发生的赊销额与回收的应收账款大体相等。
13.下列各项中,不会对投资项目内含报酬率指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D)。
A.原始投资B.现金流量C.项目期限D.设定折现率
14.在全部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筹建期为零,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的情况下,为计算内含报酬率所求得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应等于该项目的(C)。
A.现值指数指标的值B.预计使用年限C.静态回收期指标的值D.会计收益率指标的值
解析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在全部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筹建期为零,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的情况下,为计算内含报酬率所求得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应等于该项目的静态回收期指标的值。
15.某投资项目,折现率为10%时,净现值为500元,折现率为15%时,净现值为-480元,则该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是(C)。
A.13.15%B.12.75%C.12.55%D.12.25%
16.已知某投资项目的筹建期为2年,筹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为600万元,增加的净营运资本为400万元,经营期前4年每年的现金净流量为220万元,经营期第5年和第6年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140万元和240万元,则该项目包括筹建期的静态回收期为(A)年。
A.6.86B.5.42C.4.66D.7.12
解析不包括筹建期的静态回收期=4+(600+400-220×4)/140=4.86(年),包括筹建期的静态回收期=4.86+2=6.86(年)。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内容的是(B)。
A.固定资产投资B.折旧
C.增加的净营运资本D.新增付现成本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的内容。折旧属于非付现成本,并不会引起现金流出,所以不属于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的内容。只是均不能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
18.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在分析评估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未来成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相关成本的是(C)。
A.差额成本B.未来成本C.沉没成本D.机会成本
19.项目的期限为(B)。
A.初始期+经营期B.初始期+经营期+处置期
C.初始期+经营期-处置期D.经营期+处置期
20.下列关于资本成本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投资项目的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
B.这里的资本成本是指权益资本成本
C.如果项目的系统风险与公司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相同,则以公司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估的比较标准
D.如果项目的系统风险与公司资产的平均系统风险不同,则以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估的比较标准
什么是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过程。首先要确定目标功能。 第二,提出备选方案。第三,方案评价。第四,选择最优方案。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答:技术和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1)技术突破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说,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企业层面来说,技术是企业获得超额市场利润的源泉。(2)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这是由于技术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2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3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建设或购置固定资产所投入的资金。流动资产投资:项目在投产前预先垫付、在投产后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项目总投资构成{固定资产投资概算/静态投资(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设备及工器具的购置、其他工程、基本预备)、动态投资(建设期利息、涨价预备费,汇率变动费、固) 流动资产投资应收及预付款、现金、存货(原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包装物)}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特点:1连续多次为生产周期服务;2以折旧方式分期分批转移到产品价值中;3)占用资金循环一次周期较长。净值:原值—折旧费。残值:项目结束,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流动资产: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存货,应收款项,现金)无形资产: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体形态的可以持续为企业带来经济的资产(专利权,专有技术,专营权,土地使用权,商标权)递延资产: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成本为获得商品和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会计成本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总成本费构成 {制造成本直接支出(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其他直接指出)、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固定成本(制造,管理,财务,销售):在一定产量变动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得费用(与产量成反比)其他为可变成本: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固定不变)机会成本:将有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特点: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方案决策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沉没成本: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特点:过去发生的事情,费用已支付,今后任何决策都不能取消这项支出它对企业决策不起作用,即企业的决策不应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经营成本:是为了分析的需要从产品总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费用,是在一定期间内由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特点:经营费用=总成本费用—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财务费用)边际成本:企业多产一单位产量所产生的总成本增加(总的变动成本之差)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增值税:商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修理、修配等各种环节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适用增值税率)—当期进项税额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应纳营业税税额=营业额×使用税率)企业所得税:对在我国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税后利润=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实际利率:计息周期实际发生的利率;名义利率:计息周期实际利率×每年计息周期数 资金等值: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具有相等的价值(影响资金等值的因素:资金额大小,资金发生时间和利率,它们构成现金流量的三要素。) 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可从两方面理解:从投资的角度看,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资金运动过程中价值的增值。从消者角度看费,资金的时间价值体现为放弃现期消费的损失所得到的必要补偿。
投资回收期指标的优缺点。优点:投资回收期指标直观、简单,尤其是静态投资回收期,表明投资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收,便于为投资者衡量风险。投资者关心的是用较短的时间回收全部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缺点:没有反映投资回收期以后方案的情况,因而不能全面反映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内真实的经济效果。所以投资回收期一般用于粗略评价,需要和其他指标结合起来使用。投资回收的期限,也就是投资方案所产生的净现金收入初始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从工程项目开始投入开始算起,包括建设期。投资回收期=(累计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折现值)|/当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值)当Tp≤Tb时,方案投资利用效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可行。净现值(NPV):方案在寿命期内个年的净现金流量(CI-CO)t,按照一定的折现率i折现到期初时的现值之和。NPV≥0,说明能达到规定的基准收益率,还能得到超额收益。i↑NPV↓。缺点:需要给定一个折现率,在投资制约的条件下,方案净现值的大小一般不能直接评定投资额不同的方案的优劣。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率)。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IRR≥i,则项目在经济效果上可以接受。内部收益率是项目投资的盈利率,由项目现金流量决定,即内生决定,反映了投资的使用效率,反映了项目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能力。IRR↑,回收越快。增量内部收益率(ΔIRR):增量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值。ΔIRR≥i,增量投资部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增加投资有利,投资(现值)大的方案为优。净现值率:项目净现值与项目投资总量现值之比。独立型:各个方案的现进流量都是独立的,决策互不影响,具有“可加性”。互斥型:具有排他性,只能选择一个(使用增量分析法)。混合型:独立与互斥方案混合的情况。互斥方案选优:寿命相同的:1、净现值最大为最优方案,或费用现值最小为最优方案。2、若增额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投资额大的为最优方案。寿命不相同的:1、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寿命相同情况下的净现值。2、净年值法。盈亏平衡分析法:通过分析产品产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关系,找出方案盈利和亏随在产量,单价,成本等方面的临界点,说明方案风险大小,盈亏平衡点(BEP)。C=Cf+CvQ(C:总成本Cf:固定成本Cv:变动成本Q:销售量)PQ′=Cf+CvQ′(Q′:盈亏平衡点时的产量)
国民经济评价?因为在项目评价中,仅仅分析企业财务效应是不够的。首先,项目投资往往存在外部性,项目对环境、技术、社会的影响往往无法通过企业财务评价反映出来;其次,财务评价用的参数往往是市场价格,无法真实反映要素的实际成本。可行性研究,作用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寻求使投资项目达到最好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论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作用:(l)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适用、经济上是否有利、建设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论证的工程经济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决策的失误,提高投资的综合效果;(2)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可归纳如下:a.作为确定工程项目建设的依据;b.作为资金筹措和向银行申请的依据;c.作为向当地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d.作为建设项目与有关部门、单位签订合同、协议的依据;e.作为科研试验和设备制造的依据;f.作为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及与外商正式谈判和签订合同的依据;g.作为企业组织管理、机构设置、职工培训等工作的依据。重要性: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内容:总论;市场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必要性);原材料,能源及公共设施情况;工艺技术和设备选择;厂址选择;环境保护;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项目实施进度建议;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与资金筹措;工程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论和建议。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a评估的角度不同(企业角度;国家和社会角度)b效益与费用的构成及范围不同(税金和污染;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文化、政治、环境和国防等)c用的参数不同(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基准收益率和社会折现率;官方汇率和影子汇率)d评估的方法不同(盈利分析法和费用效益分析、多目标综合分析法)财务评价是从企业角度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借款偿还能力基本报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借款偿还表;资产负债表最小规模:即盈亏平衡点的位置,即确定保本点产量。起始经济的规模:指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的生产规模。最佳经济规模: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时的生产规模。(即平均成本最小的生产规模)项目资金来源分类:股权资金(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的保留盈余资金),债务资金(发行债券、借款、租赁融资)。制约筹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拟建项目的规模,拟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控制权,资金结构,资金成本。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不考虑资金借贷与偿还,投入项目的资金一律视为自有资金,排除了财务条件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客观的反映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写 VE),也称为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写VA),它是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作用1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2可延长产品市场寿命期3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4可促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软技术与硬技术相结合。特点:1价值工程强调产品的功能,因此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品的功能研究上。2价值工程将确保功能和降低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来考虑,以便创造出总体价值最高的产品。3价值工程强调不断改革和创新,开拓新构思和新途径,获得新方案,创造新功能载体,从而简化产品结构,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4价值工程要求将功能定量化,即将功能转化为能够与成本直接相比的货币值。5价值工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开展的有、有组织的活动。因为提高产品价值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制造、购和销售等过程,为此必须集中人才,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各方面、各环节人员的积极性,有、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主要途径1成本不变,功能提高2功能不变,成本降低3成本略有增加,功能大幅提高4功能略有下降,成本大幅下降5成本降低,功能提高价值:对象具有的必要功能与取得该功能的总成本的比值,即效用(或功能)与费用之比。价值 = 对象具有的必要功能F / 达到该功能的寿命周期成本C。功能:产品某种属性,是产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寿命周期成本:产品或作业在寿命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为什么说在设计环节开展价值工程更能发挥作用?不仅能降低材料成本,劳务成本和工厂制造费用,而且能提高一个公司的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使其更有竞争能力。功能定义的作用:用简洁的语言把所研究的对象的功能表达出来,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对功能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准确的功能定义,是今后提出改进方案的依据。有了准确的功能定义后,我们就可以大大开拓设计速录,按价值工程的要求,抛开原方案,“忘掉”原来的产品,紧紧抓住功能这个关键,重新设计。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倒因继续使用不经济而被更新所经历的时间。设备的技术寿命,又称有效寿命。它是指设备在市场上维持其价值的时期。具体地说,是指从设备开始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延续的时间。它主要是由设备的无形磨损所决定的。自然寿命:物质寿命,即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物质磨损而不能继续使用、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主要是由设备的有形磨损所决定设备的损耗:有形损耗 (物理损耗)(造成设备使用价值和资产价值降低)分为第一种有形损耗(使用,在力的作用下)、第二种有形损耗(自然力的作用)。无形损耗(精神损耗)(造成资产价值降低,不影响使用价值)分为功能性损耗(科技进步,制造工艺改进)、经济型损耗(外界因素导致需求减少)。设备的补偿方式:大修理(可消除性有型有损)、现代化改造(无形磨损)、更新(不可消除性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折旧值(按期或按活动量转为产品成本费用的设备资产的损耗价值)。折旧方法(正常折旧、加速折旧、缓慢折旧):1.直线折旧法(正常折旧):又称平均年限法,对资产价值按时间单为等额划分,不考虑时间价值。每年折旧费D=(资产的原值P-折旧期末净残值S)/资产的折旧期N。折旧率d=(D/P)100%加速折旧法(前期较多后期较少):年数和折旧法:第m年年末的折旧费:Dm=(2 (N - m+1)/(N(N+1)))(P - S)。折旧率:d=Dm/P。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额见书P205。折旧率:d=2/N*100% 五。设备更新:原则(不考虑沉没成本、不从方案直接陈述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技术创新是紧急增长的根本动力。“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1912)宣称: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不是均衡而是结构性变化。定义:企业家对生产函数中诸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进行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完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五种形式(生产新的成本,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用新的组织方式)。强调(1.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企业家2.核心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应用在生产中3.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4.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潜在利润) 技术经济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销售优势,这些优势取得的根本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1.在产品事业部被组成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小组;2.技术中心(风险事业部);3.“产、学、研”结合;4.内企业与内企业家;5.创新小组发明是指第一次提出新思想、新概念,而创新除此之外更强调生产化和市场化的活动与经济成果。阻碍创新a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b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忽视了企业c 产学研结合的不够紧密举例:比如我国7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每年申请专利的企业只有1%,等等。
1经济学家和会计师是用不同的方法衡量成本和利润的。2经济学家研究企业如何经营决策,运用了经济成本的概念,衡量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3会计师记录流入流出的货币,运用会计成本的概念,只衡量显性成本,忽略了隐性成本。4因此,经济利润小于会计利润。
灾毁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评价
灾毁土地复垦中对田间道路、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大多为项目区的农户,虽然投资者并没有获得直接的投资收益,但依旧可以通过计算农户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来考察这整个项目的经济贡献与经济效果。但是,由于项目投资效益分散在各个农户的生产经营中,因此,通过计算众多独立经营的农户投资效益来评价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难度很大。根据复垦项目工程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计算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的平均新增收益来衡量项目的经济效益,灾毁土地复垦效益的评价指标如表9-2所示。
表9-2 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一)投资水平
项目单位投资水平包括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和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
1.单位面积投资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2.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3.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以上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效果的单位指标。项目的投资过多或过少都是不科学的,要根据各省、各地区实际情况和灾毁土地类型等安排资金,一般控制在某个区间范围。但在进行方案比选时,在确保完成项目预期目标的前提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或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越少、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越多,其方案相对较好。
(二)运营效果
1.基础运营成本
该项指标是指项目为农业生产服务而新建或提供的农田基础设施的年正常运营成本,它包括基础设施自身的运行成本和正常维护管理成本,如电费、管理费、维修费等。
2.基础设施运营成本率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项目基础设施运营成本率越高,反映项目区农户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越低,从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方案比选时,以基础设施运营成本率低的为优。
3.项目区总产值增加率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项目区总产值是指项目区复垦的耕地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作物和相应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物质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成果。换句话说,总产值就是劳动成果的价值量表现,综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生产总规模的指标,一般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而项目区总产值增加率反映了复垦后相对于复垦前产值增加的比值,值越大说明复垦效果越明显。
4.人均收入增加率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三)静态经济评价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资金因时间差异而产生的价值变化,以各年投入、产出的当年实际资金金额计算有关经济指标来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静态分析法计算直观简便,且容易理解。灾毁土地复垦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投入和政策性资金,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通常是不过多考虑的,因此,可以用静态评价指标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
1.静态投资收益率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静态投资收益率是反映项目投入产出比大小的一个静态指标。在相同条件的情况下,静态投资收益率越高,表明项目的产出越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越大。项目静态投资收益率的判别依据可以是本行业或相关行业发布或者投资者制定的基础投资收益率,当静态投资收益率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基础投资收益率时,则认为该项目经济效益能够满足要求。在方案比选时,相同条件情况下,优先选投资收益率高的方案。
2.静态投资回收期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反映以项目年净效益偿还项目全部投资所需时间长短的一个静态指标。通常情况下,若静态投资回收期越长,则项目的经济效益越小,其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弱。因此,在对项目进行多方案比选时,若其他条件相同,则要优先选择静态回收期短的方案。
(四)动态经济评价
动态经济评价法和静态经济评价法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的变化,探讨各经济变量调整的“时延”及其对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过程,后者研究什么是均衡状态及达到均衡状态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但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或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常见的动态经济评价指标有净现值、净现值率、效益费用法、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法等。
1.净现值
净现值(FNPV)是指按照规定的折现率(ic)来计算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它是评价复垦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常用动态指标。计算公式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式中:C收——现金流入量;
C支——现金流出量;
(C收-C支)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n——计算年数;
ic——设定的折现率。
财务净现值是评价复垦项目经济效益的绝对指标,它不仅是对项目获得所规定折现率要求的经济效益的体现,更是获得的超额效益的反映。当财务净现值大于或等于0时,表示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按规定的折现率所计算得出的经济效益。
2.净现值率法
净现值率(FNPVR)是项目净现值与项目总投资现值的比值,其内涵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够带来的净现值。净现值率弥补了净现值只能反映出超额收益的数量,而不能直接显示出资金利用的效率的缺陷。因此,为了反映资金的利用效率,除使用净现值以外,还需运用净现值率来作为其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式中:Ip——投资I的现值。
对于单一的项目来说,如果FNPV≥0,则FNPVR≥0;反之,FNPV<0,则FNPVR<0。因此,对单一复垦项目的经济效益取净现值率进行评价时,具有与净现值相同的判别准则。用净现值率法进行多个方案的比较时,选择净现值率大的方案。
在进行多方案比较时,由于净现值只能反映超额收益的数量,因此仅用净现值对方案进行评价时,往往得到的结果是投资较大的方案优,但是总投资大的单位投资并不一定大,其投资效果可能还不及投资小的方案。所以,在多方案比选时,不仅需要净现值的比较,还应对其净现值率进行计算。
3.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计算期内总效益现值等于总投资现值时的折现率,即是说净效益现值等于0时的折现率。
为了计算出方案的内部收益率FIRR,对于项目中存在的不同方案的现金流,可用试算法来对净现值FNPV=0进行计算,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表达式为: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在计算出内部收益率(FIRR)后,要将其与之前选好的最低期望收益率(MARR)进行对比,执行的准则为:对单一项目方案,若FIRR≥MARR,则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若FIRR<MARR,则项目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从理论上说,在进行多方案比选时,对增量费用的投资效益要分析和论证。若增量费用投资效果好,则选用投资费用高的方案;若增量费用投资效果不理想,增加投资是无好处的,则应用增量内部收益率(ΔFIRR)来评价。
4.效益费用比
效益费用比(R)是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总投资的比值,它可以是效益年值与费用年值的比值,也可以是项目在整个经济计算期内的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的比值。在对项目的某一方案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常用效益费用比来评价该方案的合理性。其公式如下: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一般情况下,当R≥1时,表示该方案在经济方面是合理可行的。对相互独立的不同方案进行比选时,R值越大,其经济效益越好;当对工程项目规模不同时,还要对其增量效益费用比R=(B2-B1)/(C2-C1)进行计算,只有当R≥1.0时,所增加的投资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才能选择投资大的方案,否则,应选择投资小的方案。
5.动态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Pt)是指项目从投资建成开始到获得回收的时间,即复垦项目施工完成后,各年累计折算效益与累计折算费用相等的时间,可利用列表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式中:Pt——动态投资回收期。
可以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动态投资回收期,项目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是现金流量表中累计现金流量值(含所得税)由负值变为0时的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
确定了上述的效益评价指标项后,从该效益评价体系可以看出,灾毁土地复垦经济效益受到复垦投入、产出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各要素作用的性质、方式和程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都不同。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指标赋权,以表示各指标对总目标的不同影响程度。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1,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2,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3.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4,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5,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一,基本概念
1,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二,经济学研究对象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财富,
2,历史或制度,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
4,人与财富综合,
5,人类选择行为,
6,宏观经济行为,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
8,广义对象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三,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
英国人亚当·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于1776年著《国富论》一书(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提出“无形之手”的概念,即市场自动调节的分配。同时主张无作为,不干涉经济发展。
在《国富论》的指导思想下,早期资产阶级国家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空间。近代资本主义借由新兴工业革命的技术和航海术的进步,从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创始人 马克思
《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资本家极度地苛刻工人以降低生产成本。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预言资产阶级将会被无产阶级取代,国家的概念将会消失,社会各层面革新和重新分配,最终出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进入20世纪,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呈现出种种的病态和危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商品的生产过剩,破坏了经济的供需平衡关系。垄断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从而大幅度地削减工资,甚至裁员。这一举措施直接导致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对商品的需求更为紧缩,最终导致供需关系的崩溃。20世纪初的美国大萧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国家应在宏观上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用调节利率,税率以及增加开支等方法平衡供需的结构。凯恩斯主义打破了“无形之手”的教条,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
四,学术派系
1,历史学派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W.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随着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纳(1835~1917)、L.布伦塔诺(1844~1931)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2,边际效用学派
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庸俗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或称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国的C.门格尔、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L.瓦尔拉斯和V.帕累托。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这个学派的主旨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主义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J.S.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他用渐进的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用力学的均衡概念和数学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框内引进时间因素等。他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质是在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抹煞资本主义的无状态及其他许多矛盾。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4,制度学派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姿态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5,瑞典学派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K·维克塞尔(1851~1926)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占有特殊地位。
6,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
古典经济学在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的同时,也开始着它的庸俗化过程。这反映了西欧产业革命初期阶级矛盾的特点。法国的J.-B.萨伊和英国的T.R.马尔萨斯是把古典经济学庸俗化的创始者。萨伊阉割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交换价值的庸俗观点;他还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转到生产费用论,进而建立“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他还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在将斯密学说庸俗化的同时,同李嘉图进行激烈论争,他抓住李嘉图在价值论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行抨击,并力图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利润来源的学说。J.密尔和J.R.麦克库洛赫则以斯密和李嘉图的信徒面目出现,用注释和通俗化的形式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
五,其他资料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出现和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1,重商主义
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但是重商主义的研究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上半期为早期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上半期到18世纪下半期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期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对外贸易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的原则,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安东里奥·塞拉,英国的约翰·黑尔斯和法国的安·德·蒙克莱田。晚期则重视扶植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扩大商品出口,并允许货币出口和发展殖民地转运贸易,主张降低物价和外国竞争,但要求对外贸易出超,获得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詹姆斯·斯图亚特和德国的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
2,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这时,封建制度还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W.配第和法国的P.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3,阶级经济学
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加剧。工人运动的高涨和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传播,给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极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经济学抛弃古典经济学的外衣或以古典经济学批判者的姿态,建立新的庸俗学派了。
4,教科书
保罗·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几十年内长盛不衰的情况并不鲜见。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之来,西方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类的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研究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既有一定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成本效益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传统的经济下,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 收入。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始终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又比如,企业推广合理化建议,虽然要增加一定的费用开支,但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引进新设备要增加开支,但因此可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开发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会因此而逐步提高;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观念就是体现了“花钱是为了省钱”的思想,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相当于现时的机会收入或未来的真实收入)应该支出某些看来似乎高昂的费用,这都是成本效益观念的体现。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战略成本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然而,对于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我国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更有必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中予以全面考虑,树立战略成本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究开发部”、“战略研究部”等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铁重组的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竞争优势。
川投集团通过电冶结合的方式整体兼并峨铁厂从而控制四川峨铁(现更名为“川投控股”)一举带动搞活了嘉阳电厂、嘉阳煤矿和峨铁三个国有企业,这种将几家劣势企业重组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的办法,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具有典型意义。重组后对峨铁而言,占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同时通过调整,峨铁的铁合金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固定费用大为降低。对嘉阳电厂、煤矿而言也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其销售费用大为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购并了长钢股份,也为峨铁的铁合金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重组并购的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化为:嘉阳煤矿——煤 嘉阳电厂——电 峨铁厂——铁合金 长钢厂等,上述价值链中每一作业消耗,导致成本和产出效益。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诸如生产关联、购关联、技术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成本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到达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既是成本会计的中心也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无庸置疑。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以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也包括以标准成本为核心手段进行成本预算。然而,在现代成本管理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在欧美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ABC在提供更为精密、真实的成本信息方面功不可没。
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样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在 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1)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2)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3)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4)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成本的认识。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传统成本理论的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实质(价值耗费)和经济形式(货币资金),但没有反映出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ABC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其中,作业推移的过程也是价值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转移,直到最后形成转移给顾客的总价值 (即最终产品成本)的过程。ABC法通过作业这一中介,将费用发生与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用的是比较合理的方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ABC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和控制作用,以促进现代成本管理的不断提高。
另外,“目标成本计算”已经崛起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谓“目标成本计算”,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定成本目标,从其利用目的来看,它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其计算对象已从产品或部件这类实物对象扩展到了抽象的功能对象;其计算基础则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其计算内容也并非都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在计算方式上既可以用各成本要素别的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将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性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这类成本计算方法贯穿了从开发源流到销售服务的各个阶段,是现代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总之,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企业必须改进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本动因观念
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企业只有真正了解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了有形成本动因,而忽视了无形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管理观念中,像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才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产品的研究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都与成本管理无多少关联。但事实上,一些有形的成本项目往往并不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一些传统成本管理未能考虑的因素,如企业规模、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甚至像厂房的规划布局、存货的内部传递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动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要强调从战略予以综合考虑。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已有85%的产品成本成为约束成本,即一些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实际上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成本管理能产生影响的部分,只占总成本的15%。
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因而,人们往往把成本动因归结为生产数量。在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生产数量可通过产品的单位数来计量;而在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数或直接人工工资通常被用作生产数量的替代品。固然,在高度人工密集型的生产过程中,对成本动因作这种定不会严重歪曲产品的成本。因为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成本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者的耗费都直接与产品数量有关;而制造费用又大部分是与生产时间有关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动力费和其他机器设备相关的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人工工资分配也较合理。至于期间费用常常被认为只有发生期间相关,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只是直接冲减当期利润。
但在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制造过程中,直接人工成本比重日益降低,仅占生产成本的5%~10%,而与自动化紧密相关的机器折旧费、动力费等需要分配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又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人工工资的比例来分配这些比例不断增大的间接费用,会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因而,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必要按战略成本管理观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通过对各种成本动因和相关成本之间进行分析,将单一标准的分配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从而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样才能清晰地揭示哪些产品具有有效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下未予考虑的一些无形的成本动因,如企业的规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甚至厂房的布局规则等,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应从战略上予以考虑。
另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即成本函数可表示为:成本=f(客观动因,主观动因)。正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成本主观动因的研究分析,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比如:
(1)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2)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A·Maslow)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总之,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基于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不仅要重视有形动因,更应该重视无形动因。不仅要注重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而且要注重驱动成本的主观因素。这种建立在成本动因分析基础上的成本管理观念,往往可诱发产生出企业成本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举措。
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受长期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落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